一、大赛主题
创新放飞梦想 创业成就人生
二、大赛宗旨
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各学院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三、大赛分类
大赛设三个类别,分别是以选择具体职业就业为目标的职业规划类(简称A类),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服务咨询为导向的创新创意类(简称B类)和正在实施创业项目的创业实践类(简称C类)三个类别。
四、参赛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A类以个人形式报名参赛,B类和C类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报名参赛(每个团队参赛选手不得超过4人),每个作品(项目)指导教师不超过3人。大赛鼓励参赛者跨学院、跨专业,自行组成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的团队。
五、参赛要求
1.所有参赛作品、项目必须符合大赛的主题和范围,不得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技伦理相抵触。
2.所有参赛作品、项目必须是原创作品或获得合法授权,不能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涉及著作权、版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不能存在任何法律纠纷。
六、大赛安排
大赛分校级初赛、校级复赛和校级决赛三个阶段。具体内容、流程、参赛标准、作品规范、职业规划信息表、职业体验感悟表、创新创意和创业实践项目申报书、初赛作品汇总表等参赛要求和表格,可以通过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网址:www.ejobmart.cn)大赛专题页面查阅或下载。各阶段安排如下:
(一)初赛阶段(2017年4月)
初赛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做好本院赛事实施组织工作,选拔优秀选手推荐参加校级复赛(报送时按选拔成绩排序)。
(二)复赛阶段(2017年5月上旬)
复赛只对A类选手的职业规划信息表(附件1)、B类选手的创新创意项目申报书(附件2)和C类选手的创业实践项目申报书(附件3)进行评选。
各学院须于5月5日前填报“校级复赛推荐表”(附件4,仅需报送电子文本),同时将推荐参加复赛选手的作品(项目)电子文本报送校就业指导中心。复赛名额各学院每个类别最高6名。
组委会办公室将组织评委按照“书面作品评分标准”(详见附件5、附件6、附件7)对参赛作品分A、B、C三类六组逐一评分,遴选出A类,B类和C类各12名晋级决赛;复赛产生A类,B类和C类各组三等奖20名;其余选手颁发校级大赛优胜奖。复赛结果将在“校就业网”上公布。
(三)决赛阶段(2017年5月下旬)
A类决赛环节由主题陈述、职业体验感悟、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每位选手主题陈述部分限时6分钟、职业体验感悟部分限时4分钟,现场答辩部分限时5分钟。参赛选手须在决赛前合理安排时间到目标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体验或观察,并填报职业体验感悟表。职业体验感悟部分表现形式不限,要求参赛选手充分了解目标职业,明晰职业要求和展现个人职业能力。
B类决赛环节由主题陈述、TED演讲、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主题陈述部分限时8分钟,TED演讲部分限时2分钟,现场答辩部分限时5分钟。参赛选手须在主题陈述中对项目设计思路、项目创新创意点分析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TED演讲题目由参赛团队负责人在比赛前30分钟从题库中抽取,主要考察结合题目和项目本身,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意识、运用思维逻辑能力、及时总结思考予以阐述。
C类决赛环节由主题陈述、现场答辩两部分组成,主题陈述部分限时7分钟,现场答辩部分限时8分钟。参赛选手须在主题陈述中对创业者认知、创业项目概况、创业项目成效和创业项目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评委分别根据“决赛评分标准”(详见附件9、附件10、附件11)对每位选手进行决赛环节的现场打分(计分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按得分高低从各类各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者,获奖名单将在“校就业网”上公布。
八、奖项设置
大赛分别设A类、B类和C类一等奖各4名、二等奖各6名、三等奖各20名、优胜奖若干名。荣获一等奖的选手同时分别授予“2017年绍兴文理学院最佳职业规划之星”、“2017年绍兴文理学院最佳创新创意之星”和“2017年绍兴文理学院最佳创业实践之星”荣誉称号。
本届大赛设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优秀指导教师奖颁发给获一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
本届大赛设单项奖若干,由评审组根据选手比赛成绩和现场表现情况推荐组委会办公室审核后确定:在各类各组中分别评选出最佳书面作品奖(复赛时评审)、最佳个人风采奖、最佳答辩奖各1名;A、B类各组根据个人或项目成长性情况评选出最佳潜质奖1名;C类各组根据项目总体情况评选出最具市场潜力奖1名。
九、其他
(一)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工作,积极鼓励有创业潜质和已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参加,并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意和创业实践等相关讲座。在保证参赛面的同时兼重选手水平,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二)校就业指导中心为进一步提升赛事水平,将在赛前组织教师参加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题培训,以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指导技能;在复赛结束后将及时组织决赛集训营,进一步加强对参赛选手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大赛期间,校就业指导中心将通过“校就业网”大赛专题页面发布大赛的相关资讯。各学院应及时将院赛相关动态、图文、视频报送就业指导中心。
(四)联系人:马海枫,联系电话:75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