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盛,来自数理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72班。已考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第十七届卓越奖学金三等奖获得者。他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夯实基础,潜心科研,砥砺前行。他长远规划,电子技术和数理基础全面发展,实乃我校一等人才。他志存高远,立志以突破“卡脖子”难题为己任,斩获多项创新竞赛奖项,誓做天下一等大事。他脚踏实地,勇于钻研,提高创新研究能力,堪称同辈一等楷模。
2017年,他带着天真和羞涩来到了绍兴文理学院。但是仅仅是第一个学期,就让他变得迷茫,失去了原来的天真。因为他发现了两个大真相,首先,高中老师强调的: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是假的!室友嘴里的,凉了凉了,这次要挂了,咱们补考考场上见,也是假的。因为补考那天,就他一个人去了。
人生的第一次挂科来的那么突然,给他打了个措手不及。那段时间,他很想去改变自己。但是尽管心里很慌,手里的游戏却玩个不停。想去学习却没什么方向和动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场考研讲座,一个学长讲述他大学前3年挂科无数,在考研前4个月,不分昼夜的复习,最后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这时,他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其中,想着要是他现在去努力学习,岂不是奖学金拿到手软?
于是他开始尝试,在大学第一个暑假,他没回家,而是找了一些同学一起做科研,或许是兴趣使然,他对这些东西格外上心。在同学的邀请下他进入了实验室。不得不说实验室里的伙伴们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技术又好,最重要的是一进来就给他发了一份学习大礼包。那时他便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再也不碰游戏,而且还把他的“爱发”给剪完了。在那以后他成了实验室的住客,最早来的那一批有他,最迟走的那一批也有他。他花了4天把将近38个小时的郝斌C语言自学教程看完。一个学期,把“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和STM32探索者”学完,尽管他当时的课表是满满的一张。大学四年,他就两个寒假回过家,其中还有个寒假为了备战智能车比赛,整天在看K60的学习视频和各种相关文献。当他拿出曾经所焊过的板子时,很诧异竟然装了一整箱。那时的生活是枯燥、无聊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当你真正正视起你的梦想时,为之奋斗也是一种享受。
2019年,是他最拼命的时候。那一年里他报了八九个比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获大奖的比赛,而是两次比较失败的比赛。因为它们让他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个是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第一次参加市级以上的比赛是市电子设计竞赛,那时的他以为看了足够多的学习资料就能够做出完美的作品,可事实上,他什么都做不出来。尽管不停的尝试、调整但结果一直是失败,失败又失败。
也是在这次比赛中,他深刻的了解到光有书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于是他和他的实验室同学们,开始跟着老师做项目,并积极的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于是他开始不停的焊板子、写代码,焊板子、写代码,做一些小项目。
这是自制蓝牙音箱,它是以月亮表面为雏形打造出来,在黑暗中它仿佛就是一个月亮。这是纸张测试计数器,顾名思义把纸放进去就能数出来几张。这个是智能门禁系统,当IC钥匙靠近时,黄灯闪烁,说明成功开门。这是远程静脉输液系统,用以监测输液的进程,以及各种好看的灯,等等。
第二个是努力要有标准,更要有细节。
在智能车比赛筹备期间当时学长跟他们说 “这个比赛就算你付出很多,但是成绩却不一定会好,因为好的学校都有传承,而你们只能靠自己,他们帮不了你们太多”。到了7月中旬,时间过半,小车始终无法进入环岛。他想没有传承的他们只能走到这了吧,但是队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没几天了,拼一拼吧”。长达两个多月的没日没夜的调试智能车,敲了将近三万多行的代码。熬夜、通宵已经成了日常,手上,腿上也都有着被电烙铁烫伤的痕迹。
所幸的是他们的小车终于跑起来了。
他们把努力看成是一个单位1,细节就像个百分比。你付出了单位“1”,但若是少了一些细节,那给出的结果可能是0.7,0.6,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回顾大学四年,他见过数十次凌晨四点的文理学院,也得到了曾经不敢想的奖学金和各种国家级奖项,发表过论文,发表过专利,也参加过国家科研项目。为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他以第七的成绩考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
他想,奋斗的旅途是坎坷的,梦想的终点是遥远的。他们要做的是对于梦想的不懈坚持。找寻自我,全心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