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年10月16日(周四)下午2:00
报告地点:南山1号楼415
承 办 方:物 理 系
报告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掺杂硼团簇稳定化机制的理论研究
报告人:董雪博士 数理信息学院
报告摘要:硼原子的缺电子特性使硼团簇及金属掺杂硼团簇展现出丰富的拓扑结构和新颖的电子结构,是研究原子团簇结构演变规律和稳定化机制的理想平台。相对于广泛研究的过渡金属掺杂硼团簇体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掺杂所引起的硼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的调控规律有待系统的探究, 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研究以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掺杂硼团簇为研究体系,揭示高稳定硼团簇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稳定化机制、尺寸演化规律。更进一步,利用键合分析策略,理解掺杂原子与硼团簇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硼团簇稳定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
报告二: 光纤光声传感技术
报告人:郭珉博士 数理信息学院
报告摘要:光声光谱技术具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而光纤法布里-珀罗(F-P)干涉型传感器因其极高的声波灵敏度,成为探测光声信号的理想器件。二者结合形成的光纤F-P光声传感技术,构建了高性能、抗电磁干扰且灵敏度高的传感平台。本报告将聚焦于这一技术前沿,剖析基于光纤F-P传感器的光声传感系统工作原理,重点探讨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及其性能优化策略,揭示其提升光声信号探测能力的核心机制。最后,结合本团队的研究成果,介绍该技术在痕量气体检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三:多孔结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与储锂机制分析
报告人:史浩锋博士 数理信息学院
报告摘要:随着电动汽车与电网储能的快速发展,开发兼具快充与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成为关键挑战。硅因其高理论容量和低嵌锂电位,被视为下一代高性能负极材料,但其巨大的体积膨胀和低电导率限制了实际应用。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可有效缓解体积效应,但面临合成安全风险高、工艺复杂、成本高及孔结构调控难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低成本原料与可扩展工艺,设计了一系列金属掺杂与多碳层包覆的多孔硅基材料,系统研究了其储锂动力学与电极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多孔结构在优化储能机制与电化学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通过预锂化技术补偿首次不可逆锂损耗,显著改善了全电池性能,实现了硅碳负极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提升。
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参加!